下列古代思想与农耕经济相适应的有( )
①“忠臣之事君,尤孝子之事父也”
②“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③“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④“富贵不返乡,如锦衣夜行”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由东汉太守杜诗创造,实现了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装置当时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 B.制瓷工 | C.冶铁 | D.纺织 |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的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C.手工业纺织技术 |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
《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 )
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
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 |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
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
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
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
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
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
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
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
下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
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
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
A.东汉 | B.曹魏 | C.唐朝 | D.北宋 |
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冉耕是鲁人,司马耕是宋人。这能够作为下列哪个结论的证据( )
A.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 B.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制农具 |
C.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 D.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制农具 |
《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
A.均田制 | B.井田制 | C.屯田制 | D.授田制 |
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 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 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
B.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
C.青铜器的制造 |
D.水利工程的兴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