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诸子著作中屡见“不夺农时”、“不违农时”的提法,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齐民要术》把“耕田”列为第一卷,却无专篇讨论天时。《陈旉农书》将“天时之宜”列为第四篇,将“地势之宜”“耕耨之宜”置于其前。到明清农学著作之中,“人”之主观能动被强调到过去从来没有的高度。这种变化主要源自于
A.天人关系认识深化人本主义觉醒 | B.生产发展、技术水平进步 |
C.人口剧增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弱 | D.农书官方化,科学精神锐减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重农的结果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
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C.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
D.男耕女织,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A.芍陂 | B.都江堰 | C.灵渠 | D.郑国渠 |
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
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 D.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
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 |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
D.保留着豪强特权人士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
《汉书•食货志》记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 B.实行重农抑商有其必要性 |
C.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 D.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
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
A.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 B.“海禁”政策的保护 |
C.经济发展水平高 | D.小农经济的抵制 |
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 |
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 |
C.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
D.促进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
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自唐代开始实行 |
黄梅戏《天仙配》唱词中有“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
C.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 |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唐代开始出现个体小农经济 |
B.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
C.小农经济不利于古代中央集权和商品经济发展 |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
《诗经·小雅·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表明西周实行的是( )
A.封建土地私有制 | B.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
C.贵族土地所有制 | D.平民个人土地所有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