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征的正确表述是
①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农业的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过渡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②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形成;
③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 B.都江堰 | C.大运河 | D.井渠 |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话反映了
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
C.自然经济无需商业 | D.封建统治者“重本抑末” |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马而热衷骑射,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
A.庚申年 | B.戊午年 | C.己未年 | D.癸卯年 |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宗教信仰塑造文化 | B.牛可以体现勤劳精神 |
C.以农业为经济基础 | D.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
在封建社会,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导致自耕农“经常分化”的因素有
①赋役负担
②自然灾害
③地主盘剥
④土地兼并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 B.青铜器的制造 |
C.水利工程的兴修 | D.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主要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
C.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 | D.商品经济的发达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
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
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