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
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 铁耕具、牛耕的推广
②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 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
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 B.其特点是投入少而产出多 |
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 D.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
从西周时期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代的“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
映了 ( )
A.封建王权的加强 | B.西周政权被推翻 |
C.上层建筑发生变化 | 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
史载:“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居京都,城内有地,患无水以灌之”,于是
就改进一产工具,“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这种工具是
A.水排 | B.翻车 | C.桔槔 | D.筒车 |
该表是历代关中地区郑国渠白渠的灌溉面积统计
时代 |
西汉 |
唐永徽中 |
唐大历中 |
北宋中 |
灌溉面积 |
44500顷 |
10000顷 |
6200顷 |
2000顷 |
对表所反应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渠床泥沙淤积,功能削弱
B.经济重心南移,关中地区农业地位下降
C.统治者疏于治理,河渠荒废
D.黄河的长期泛滥而大多湮废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 B.田庄规模生产 |
C.个体农户耕作 | D.官府募民耕作 |
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材料中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 )
①交纳租税的需要 ②商品交换的需要 ③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对哪项水利工程建设的(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 B.西汉的白渠 |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 D.汉代治理黄河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自耕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提高和私有土地的出现是其产生的原因 |
B.出现在战国时期 |
C.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 |
D.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 |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
A.将占有的“公田”据为己有 | B.通过接受赏赐获得土地 |
C.土地兼并 | D.驱使流民垦荒获得土地 |
战国时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不包括( )
A.君主土地私有制 | B.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
C.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私有制 | D.地主土地私有制 |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最早形成规模的地区是 ( )
A.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 B.黄河流域与珠江流域 |
C.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 | D.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