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是一位生活在唐朝中期扬州近郊的农民,他遇到的情况有
A.空暇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制作冬天的衣物 |
B.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
C.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换取银钱和纸币 |
D.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开始添置粉彩瓷装饰房子 |
读图1此庙是为纪念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所建,它尊称李冰父子为“王”,
主要是由于李冰父子主持了
A.都江堰工程 | B.郑国渠工程 |
C.井渠的创造 | D.黄河的治理 |
秦统一全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经济上自公元前216年始,“使黔首
(百姓)自实田(自己上报土地数目)”,这一法令表明秦朝
A.秦朝在全国实行土地国有制度 |
B.土地私有制度已经在全国确立 |
C.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经济政策 |
D.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经济控制 |
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
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国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
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
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 D.佛教的广泛传播 |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
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
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
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
“无置锥之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一句成语,在《荀子》等书中屡次出现,对此
理解错误的是:
A.反映了农民失掉土地的社会现象 |
B.主要原因在于新兴地主的土地兼并 |
C.与土地私有权的确立直接相关 |
D.政府通过禁止民间买卖土地来解决问题 |
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
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
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
点是
A.分散性 | B.自给自足 | C.相对稳定性 | D.精耕细作 |
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及田主姓名,
编制图册,史称“鱼鳞图册”。明朝政府编制“鱼鳞图册”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限制土地兼并 | B.便于分配土地 |
C.便于征收赋税 | D.便于奖励垦荒 |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
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
B.铁犁牛耕的推广 |
C.国家走向统一 |
D.封建制度的确立 |
我国自古就有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写春联的习俗。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
联,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
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