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唐代农业生产的是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A.铁锄 | B.曲辕犁 | C.翻车 | D.棉衣 |
某学习小组在讨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时候,列出了下面的一张表格,你认为他们讨论的是哪一个时期的农耕经济
农业 |
推广双季稻、产量提高;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蕃薯)。 |
手工业 |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
商业 |
白银使用广泛。 |
综合国力 |
GDP在世界总值中占比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是当时世界经贸中心。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北宋建立不久,太宗赵光义就对宰相说:“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后世为天下者,不为井田,则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宋太宗说这番话的背景最大的可能是当时
A.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 | B.受儒家崇古的影响太深 |
C.对井田制的无限向往 | D.社会贫富差距不大 |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上述材料称颂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白渠 | D.坎儿井 |
河北大冶铜绿山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14件,其中铁制工具13件(即铁斧4件,铁锤2件,六角形铁锄2件,钁1件,铁钻3件,铁耙1件),另一件是木槌。这说明当时
A.青铜时代已经结束 | B.牛耕得到较快推广 |
C.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 D.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 |
《墨子·非乐上》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缪,此其分事也。这段话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自耕农经济脆弱 | B.商品经济发达 |
C.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D.自耕农经济不受政府管辖 |
牛耕的使用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这次革命大约开始于
A.商周时期 | B.春秋时期 | C.秦汉时期 | D.魏晋时期 |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他的田庄 ( )
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
C.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D.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历史学家费孝通说:“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不但现在利用动力的机器用不上,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技术不能改良,农民们要凭赤手赤,足在田里劳作,农业里拖住了大量人口,农民的生活程度也终是在饥饿线上挣扎。”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
B.古代铁犁牛耕并未真正普及 |
C.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
D.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趋势 |
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可见,“集约化农业”的主要特征是
A.精耕细作 | B.广种薄收 |
C.集体耕作 | D.自给自足 |
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写道:“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 ②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③中国古代一直是世界最富的国家 ④作者的结论是基于东西方比较研究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②③ |
“代田法”是西汉农学家赵过在总结劳动人民保苗抗旱的生产经验基础上推广的。它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
A.刀耕火种 | B.精耕细作 | C.依赖灌溉 | D.男耕女织 |
“鞭打春牛”是立春时节重要的民俗活动。北宋在立春的前一天,京城开封要向皇宫进贡春牛(泥制土牛),各重要衙署也置春牛于衙门前。到了立春之日凌晨,便将所有春牛打碎,此为“打春”。“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
A.我国古代的民俗的愚昧落后性 | B.北宋政府的农本思想 |
C.牛耕在北宋时开始在我国南方普遍推广 | D.我国古代对牛的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