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耕犁技术的成熟 |
C.精耕细作的开始 | D.单位亩产量的提高 |
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
春秋后期郑国的子驷执政时,“为田洫”(修筑井田的经界)侵犯了贵族的私有土地,被贵族杀掉。接着执政的子产向土地私有者作了妥协,只是把土地私有者及其土地按“伍”编起来管理,即使这样也曾引起反对。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
A.井田制已经瓦解 | B.新旧贵族矛盾尖锐 |
C.土地私有渐成潮流 | D.郑国引领时代潮流 |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①农民生活艰辛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④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 | B.王朝力量强弱 |
C.疆域面积大小 | D.经济格局变化 |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A.筒车 | B.翻车 | C.曲辕犁 | D.水排 |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灵渠 | D.芍陂 |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描写夏季的农村生活:“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的描述反映( )
A.即使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 |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C.商品经济的发达 | D.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 |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
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
B.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
C.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
D.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 |
民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相提并论,生动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B.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C.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主要是畜力 |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 B.铁器牛耕的推广 | C.国家走向统一 | D.原始自然崇拜 |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引文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的有 ( )。
①耕的是“王田” ②纺的是棉布 ③反映出“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③ |
《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 B.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 |
C.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 | D.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A.精耕细作 | B.种植农业 | C.刀耕火种 | D.千耦其耘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经济现象
A.采集生产方式 | B.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 |
C.商品经济 | D.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