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反映出
A.农时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 B.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 |
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 D.耕作制度和水利灌溉发展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诗人白居易曾描绘唐代农村的生活景象:“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这反映了
A.唐代商业状况萧条 | B.唐代军事制度衰落 |
C.农业经济的脆弱性 | D.小农生活的稳定性 |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开始分别种植粟和水稻,造成这种农作物南北地区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
A.饮食习惯 | B.气候环境 |
C.生产技术 | D.宗教信仰 |
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 B.铁家具、牛耕的出现 |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
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而安定 | B.耕牛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
C.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 | D.川西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
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唯一途径 |
B.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 |
C.宋朝土地兼并现象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
D.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 |
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根本上说明了
A.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 | B.封建王权的强化 |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 D.上层建筑的变化 |
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 中说:“(清朝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 B.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D.对外贸易空前发达 |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
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A.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 B.棉花种植与纺织业日益扩大 |
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 D.商业日益发达 |
清朝雍正皇帝曾经设立农官,奖励务农有成的老农,并从江南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到北方传授农业技术,重视并扶植农业。其原因不包括
A.农民是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 |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国家外贸的收入 |
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 |
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 |
.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观。正因为有了它的引水灌溉,蜀地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的“它”是指
A.郑国渠 | B.井渠 | C.都江堰 | D.灵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