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①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④已出现了曲辕犁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
B.铁家具、牛耕的出现 |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
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
A.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
B.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
C.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 |
D.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
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商品流通不畅 | B.传统手工产量不高 |
C.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 D.小农经济盛行 |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①农民生活艰辛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④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 |
《三国志》载:“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 | B.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 |
C.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 |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①铁器牛耕的使用 ②土地逐步私有化 ③租佃经营方式盛行 ④农业生产家庭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社稷”在我国古代既是国家的代称也是国家的象征,“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这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哪一特点
A.以农立国 | B.土地国有 | C.精耕细作 | D.以民为本 |
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推动农业生产进步的重要原因。下图能够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是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
A.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 B.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
C.精耕细作、按劳分配 | 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
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是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项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最能反映出铁的“革命作用”的是( )
A.促使了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 B.加速耕地的大规模开发 |
C.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 D.促使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