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主要途径是
A.水利工程的兴建 | B.各诸侯国实行变法运动 |
C.私田的大量出现 | D.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 |
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C.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的积极性 |
D.男耕女织,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
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③买到越窑的青瓷 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海风光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指的是哪一水利工程
A.都江堰 | B.漕渠 | C.灵渠 | D.白渠 |
依据下图和所学的知识,分析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向北推移的政治经济原因和自然条件。(8分)说明你对于农牧业分界线北移的利和弊的认识。(4分)
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
文。”上述言论
A.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 B.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
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发展进步之处主要是
A.农民向封建国家承担定量田租 | 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
C.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 | D.人头税被废除了 |
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清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都曾出现变革的趋势,其共同特征主要体现在( )
A.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
B.各地区经济联系空前加强 |
C.出现资产雄厚的商人群体 |
D.“重农抑商”的思想与“工商皆本”的现象并存 |
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阶段采取的耕作方式是 ( )
A.刀耕火种 | B.石器锄耕 | C.铁犁牛耕 | D.休耕 |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 D.统治者“以民为本” |
从隋唐到明清,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主要反映了
A.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 B.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的加强 |
C.农村耕地面积的扩大 | D.农业专业生产区域的形成 |
材料一:《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
材料二:(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 织作冰纨琦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三: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四: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五: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2)材料二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三所展示的纺织原料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3)材料四、五反映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 | B.商周时期 | C.春秋战国时期 | D.秦朝 |
李绅的《悯农》诗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造成诗中自耕家境遇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 B.没有土地,无偿为地主劳动 |
C.封建国家沉重的赋税剥削 | D.家里人口过多,入不敷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