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
元代王祯指出:“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佃民,必求垦佃,犹不胜稼。”这反映的本质是
A.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 | B.小农经济阻碍经济发展 |
C.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 D.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
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自然经济解体 | D.土地兼并严重 |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广袤的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曾经是唐代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但南宋以后却让位于江南。经济重心的转变曾经引起了中国文明的巨大变化!请根据所学回答以下问题:
(1)历史上在西汉后江南地区有三次开发,请说出三次开发的分别是哪三次?
(2)根据所学,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3)试就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天工开物》所涉及的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③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许多工商业市镇形成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③④ |
下列符合四大经济区特点的是( )
①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 ②龙门碣石以北属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③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一直属于落后的经济区域 ④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相对缓慢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
B.统治者“不抑兼并” |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肖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
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
C.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 |
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
下列图片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
①牛耕 ②花楼机 ③翻车 ④水排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在我国传统的诞生礼仪式中存在着生男仪式繁,生女仪式简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的影响 | B.封建制度的存在 | C.小农经济的制约 | D.佛教文化的浸润 |
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下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A.男耕女织 | B.铁犁牛耕 |
C.集体劳作 | D.刀耕火种 |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一特点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脆弱性 | D.连续性 |
宋代诗人范大成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描写夏季的农村生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B.即使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 |
C.商品经济的发达 | D.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