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列两图。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最主要原因是( )
A.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并不重视 |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 |
C.我国南方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
D.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 |
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个特点,这一特点是( )
A.粗放经营 | B.男耕女织 | C.集体协作 | D.农耕为主 |
“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
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生产
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连续性 | D.脆弱性 |
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
A.租佃式经营 | B.田庄式经营 | C.自耕农式经营 | D.井田制经营 |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
在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 )
A.国有土地所有制 | B.地主土地所有制 |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 D.村社土地所有制 |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 B.井田制趋于瓦解 |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 D.土地兼并严重 |
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D.“募民屯田得谷百万斛”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 )
A.隋唐时期的大运河 | B.西汉的白渠 |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 D.战国时期的郑国渠 |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 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阅读材料一中的地图,概括指出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综合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清经济的哪些特征?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 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
B.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
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
D.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