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注重精耕细作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经营更趋市场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时间
人口户数
官民田地山塘
夏税米
农桑丝
折绢
秋粮米
弘治年间(1488-1505)
148.7万户
399270顷
13亩余
86600
石余
3970
斤余
3175
匹余
2560270
石余
嘉靖年间
(1522-1566)
130.3万户
398566顷
35亩余
82965
石余
4264
斤余
3411
匹余
2576888
石余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人口减少与税收减少成正比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

A.天子赐予的井田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租种的诸侯土地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財),倍其赋”对此规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小农经济形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减少犁耕依赖 B.经营更趋市场化
C.注重精耕细作 D.生产日趋专业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汉桓谭指出:“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材料说明(     )

A.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
B.政府严格限制高利贷的利率
C.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民众纷纷仿效官员放高利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反映出(  )

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
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使辽的统治趋向腐朽
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C.有利于小农经济在秦国的确立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中存有“变易”的优良传统,起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变化发展。……韩非把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以及当今之世几个阶段,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变革论断。…… 唐代的柳宗元不自觉地承担起封建社会前期历史变易观的总结工作,形成重“势”的历史发展观,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有着自己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璐、柴文华《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始终未能摆脱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束缚,长期的小农生产和手工操作方式,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直观式经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注重思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是建立在经验和直观的基础上,缺乏科学性,带有许多猜测的性质。
——赵璐《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
材料三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变易进化历史观,是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的一个中间环节。近代历史进化论的开创者是康有为。他的“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历史进化论的理论体系,但它采取了传统经学的形式。严复的历史进化观则自觉地以达尔文进化论等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摆脱了传统经学形式,更完全地具有了近代的形态。梁启超提倡新史学,鼓吹史学革命,把历史进化论进一步加以系统化,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封建旧史学,批判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论和其他非历史主义观点。
——邝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变易观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变易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