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下列图片说明了(     )
               
戽斗             手摇翻车        脚踏翻车         高转筒车  

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 B.灌溉工具的多样化
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 D.经营方式的个体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12年为一轮回。生肖纪年源于

A.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B.封建迷信思想的产物
C.古代农耕文明的影响 D.古人环保意识的体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至矣……故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
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D.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

A.筒车 B.翻车 C.曲辕犁 D.水排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强化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社会政局动荡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显,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

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个体农耕 B.奴隶制经济 C.集体劳作 D.自然经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描绘的是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反映出当时(    )

A.懂得休耕轮作 B.开始推广牛耕
C.注重精耕细作 D.铁犁尚未出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农耕文明高度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退、解体,中国近代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对于殖民主义的作用,马克思说过:“……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农村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
(2)鸦片战争后它的命运出现了怎样的改变?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状况,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观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

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市民阶层争取自身权利 D.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C.商品流通不畅 D.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