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请回答:
(1)概括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突出表现。
(2)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方面产生了
哪些最突出的影响?
(3)你认为两次工业革命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枚《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以纪念在中国存在了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诸子著作中屡见“不夺农时”、“不违农时”的提法,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齐民要术》把“耕田”列为第一卷,却无专篇讨论天时。《陈旉农书》将“天时之宜”列为第四篇,将“地势之宜”“耕耨之宜”置于其前。到明清农学著作之中,“人”之主观能动被强调到过去从来没有的高度。这种变化主要源自于

A.天人关系认识深化人本主义觉醒 B.生产发展、技术水平进步
C.人口剧增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弱 D.农书官方化,科学精神锐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器子》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痰,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材料三:在中国古代这种生产方式的背景下,人们期盼美好的生活,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如,我国传统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气龟年有余等。
(3)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4)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这种生产方式的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

材料四:阅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朱陈村》:
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5)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分析作者在诗中表现的思想倾向?
(6)“朱陈村”的婚姻状态有什么局限性?如何评价“朱陈村”的生产结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赵奢列传》载:战国晚期赵括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曰视便利田宅可以买者买之”。这实质上反映了                           (   )

A.建立军功成为人们致富的主要手段
B.战国时期战乱频繁,藏“金”现象普遍
C.新兴地主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力量
D.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后的民间土地买卖现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A.芍陂 B.都江堰 C.灵渠 D.郑国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   )

A.重农抑商政策 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君主专制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推行土地轮休政策 B.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C.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抛荒 D.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的先后顺序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采用②私田数量急剧增加③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④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正确的是                        
⑴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⑵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⑶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⑷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⑴⑵ B.⑵⑶ C.⑶⑷ D.⑴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主要反映了

A.冶炼业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耕作方式的进步 D.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耒耜经》记载,右图所示农具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它最早出现于()

A.秦汉时期关中地区 B.隋唐时期江东地区
C.东汉时期珠江流域 D.唐朝时期淮北地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总的特点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为农业型社会奠基。
②从农业品种看,以水稻、小麦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等副业也得到充分发展。
③从生产技术看,讲究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堪称世界之最,另有大量的农书总结了生产经验。
④从生产目的看,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即便是“男耕女织”也仅能“养家糊口”。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