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 )
A.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 D.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
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1945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后句错误 |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矛盾 |
李大钊曾在《史学要论》中写道:“历史总是记述以何种理由惹人注意的事,至于如何的事才惹人注意,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历史是存在过,且不为后人意图所左右的过去 |
B.历史叙述往往有它的特定意图 |
C.历史是某种外在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
D.人们能在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
瞿秋白指出,当时的思想界在长期禁锢下,好像“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喷沫鸣溅”,各种新思潮滚滚而来,而马克思主义也就作为新思潮的一种传到了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一个部分 |
B.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
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动摇了中国封建思想的基础 |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 |
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并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工人中宣传 |
B.李大钊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C.李大钊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D.李大钊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 |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 | B.有历史观引导 |
C.为现实服务 | D.充分掌握史实 |
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
郭沫若在1925年写了一篇题为《马克思进文庙》的小说。在交谈中,孔子发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马克思也发现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与孔子“完全相同”;最后,马克思慨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个老同志!” 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
A.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救中国 | B.马克思看法与孔子思想具有相通性 |
C.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D.宣传马克思主义应以孔子为旗号 |
杜亚泉在1918年发表文章说:“吾人往时羡慕西洋人之富强,乃谓彼之主义主张取其一即足以救济吾人,于是拾其一二断片以击破己国固有之文明,此等主义主张之输入,直与猩红热、梅毒等之输入无异!”这表明杜亚泉主张( )
A.否定对西方文化的曲解 | B.西洋文化与传染病无异 |
C.加大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 D.否定共产党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D.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
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做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他的意图是
A.提高民族素质,迎接社会主义 |
B.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的流毒 |
C.表达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态度 |
D.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提上日程 |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
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的推论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
B.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