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年版 |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据材料一归纳孟德斯鸠的观念。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近代史上,西方典型国家的民主发展道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借鉴与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美三国的历史实践,昭示了迈向民主制度的三种方案。第一种是英国的“贵族+演化”道路,特点是重视自由胜于重视平等。第二种是法国的“专制集权+革命”方式,特点是重视平等胜于重视自由。第三种是美国的“宪政民主”立国,特点是对平等和自由都给予了均等的重视。
——托克维尔(法国)《旧制度与大革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所说的三种方案分别予以说明。
材料二 “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托克维尔(法国)《旧制度与大革命》
“假若十八世纪的君主们能够致力于渐进性的改革环境,为了进步性的提高而做有益的进步性的调节,那他们的臣民就不会被迫通过流血和暴力去寻找轻率和破坏性的革新。”
——杰斐逊(美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托克维尔和杰斐逊观点的异同。
材料三 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学家,无论感兴趣的具体领域是什么,都无法忽略1830年这个转折点。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转折点之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速度明显而迅速地加快。然而,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巨大的矛盾体——法国。在理论上,没有其他国家能比它发展得更快。如我们所知,法国有十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法国企业家的天赋和创造性,在欧洲堪称无与伦比。不过在事实上,法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层面,明显慢于其他国家。国内的人口平稳增长,却没有急剧猛增。城市只有不算大的发展(巴黎例外),实际上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有些城市还是缩小了。对此矛盾现象的解释是,正如我们所知,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本身。
(3)材料三认为法国在理论上没有其他国家比它发展得更快,理由是什么?材料中“对此矛盾现象的解释是,正如我们所知,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本身”,为什么说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本身?
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指出,“一场革命需要观念来添加燃料——没有观念,出现的仅仅是叛乱或政变”。以下史实中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宗教改革引发英国光荣革命 | B.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 |
C.人文主义推动文艺复兴运动 | D.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中外妇女地位的变化是观察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材料一 (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宋代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德”逐渐盛行。《颜氏家训》主张“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
“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足;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女儿经》)(大约撰于明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妇女遭受压迫的主要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因素。
材料二 第一条 妇女生而自由,在权力方面与男人平等……
第二条 一切政治结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类自然的与不因时效而消灭的妇女与男人的权利。
第三条 一切主权的根源基本上在于国民,即男女的联合。任何团体、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利。
第十一条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女性最宝贵的权利之一……
——1791年法国《妇女和女性公民宣言》
(2)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法国女权运动的基本要求和理论依据。(不得照抄材料原文)。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材料三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吸收“天赋人权”观,将妇女解放作为重要的部分。康有为在《大同书》里,强调“人者,天所生也。有是身体即有其权力,侵权者谓之侵天权。男与女虽异性,其为天民而共受天权一也。”指出男女虽不同性别,但是享有平等的权力。梁启超提倡女性接受教育,与经元善在上海开创上海女学堂,成为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
——李心沫《中国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艺术发展历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康梁的“妇女”观。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 在17世纪取得胜利的科学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起被称为17世纪的“双元革命”。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系统知识,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科学革命产生的思想条件是什么?科学革命如何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是如何“大破大立”的。启蒙运动的“创新”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权利与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国明朝的黄宗羲认为私利是与生俱有的,正是由于有个体的私利,才合成了天下的公利。他主张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人在自然状态下,应当首先想到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
(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共同点反映的历史状况。
材料二 世界专利制度发展大事记
1623年 |
英国制定了《垄断法》,规定专利权人在国内有权制造和使用该发明,专利权期限为14年以内等。 |
19世纪中期 |
美、法、俄、德、日等国先后实行了专利制度。 |
1883年 |
法国等11个国家发起签订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确定了各成员国在制定工业产权法(包括专利法)时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
1970年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它的一个重要的宗旨就是促进专利的国际保护与国际合作。 |
1977年 |
西欧成立欧洲专利局,负责欧洲地区的专利审批工作。非洲知识产权组织成立,该机构是非洲地区法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区域性组织。 |
(2)阅读材料二,对专利制度的发展演变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利制度发展的背景因素。
材料三 1898年6月,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在上海诞生。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女学章程,女子教育初步获得了合法地位。到1909年,中国已有公私女子学堂308所,女学生总数多达14054人。1905年,上海、广州等城市妇女开展了抵制美货的反美爱国运动,要求美国废除歧视华人旧约,反对虐待华工。在1907年的收回利权(收回列强从中国攫取的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运动中,上海女界保路同志会为沪杭甬铁路收回商办作出了重要贡献。武昌起义爆发后,19岁的女子吴淑卿与黎元洪据理力争,要求从军北征,最后终于获得批准,招募了一支数百人的女子军,在汉口和南京同清军作战。1912年4月,在湖南女性唐群英等人发起组织下, “女子参政同盟会”成立,为女性参政而斗争,唐群英率领会员五次向参议院递交请愿书,要求女子参政。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近代中国妇女权利及地位发展的表现。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启蒙的“内源”因素。结合史实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
(2)该学者者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仍属于“文化传统的自我裂变、修复与整合”,不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启蒙性质。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3)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西方式”启蒙思潮有哪些?近代中国的启蒙为何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
(4)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一改“醉心欧化”的局面,呈现出流派纷呈、选择多元的趋向,请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成因。
人类社会在发展中进步。
材料一 自由、平等的权利是人类首要的、不可转让的天赋人权。人类订立社会契约,放弃自然的自由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自由,放弃自然的平等是为了取得政治的平等。 |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国家权力应该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只有各种权力间彼此能够相制衡的体制,才有可能会创造一个无私的政体。 |
以“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为题,任选上表中的一则材料,结合18世纪的史实进行论证。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
下面是1795年出版的法国作家孔多塞所写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一书目录摘要
第四个时代 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步 下迄亚历山大世纪各种科学分类的时期
第七个时代 科学在西方的复兴 从科学最初的进步下迄印刷术的发明
第八个时代 从印刷术的发明 下迄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的时期
这表明作者认为
A.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自己 | B.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
C.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 D.历史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 |
一些学者认为,洛克撰写《政府论》是为一次已经成功的革命进行总结和辩护,而另有学者却认为,他实际上是在呼唤革命、设计革命后的政治体制。判断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主要的依据应该是
A.洛克的家庭出生、学习经历和研究过程 |
B.《政府论》的主要内容 |
C.《政府论》的写作背景、出版和发行经过 |
D.学者对《政府论》的评价 |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认真读过他(孔子)的全部著作,并做了摘要;我在这些书里只找到最纯洁的道德,而没有丝毫江湖骗子的货色。
——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二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材料三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1)材料一、材料二对孔子的认识有何不同?其各自的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三的观点如何?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对孔子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
近年来国家软实力一词开始流行,软实力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感召力,以及国家形象等方面。请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了软实力的重要性,一些思想家和君主反对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的统治模式。请你举两例予以说明。
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力量来源
时期 |
国家 |
主要力量来源 |
16世纪 |
西班牙 |
黄金、殖民贸易、雇佣军、王朝来源 |
17世纪 |
荷兰 |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
18世纪 |
法国 |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
19世纪 |
英国 |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与信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岛国位置(易于防卫) |
20世纪 |
美国 |
经济规模、科学技术领导地位、位置、军事力量和结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 |
21世纪 |
美国 |
技术领导地位、军事和经济规模、软实力、跨国通讯枢纽 |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
(2)请阅读上表,按照力量来源对上述强国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简要分析18世纪法国的文化和19世纪英国的工业如何成为力量来源。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中国,在西方眼里是“极其落后”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断定中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该学说更加巩固了关于中国处于停滞不变状态的观点,以致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人批驳他。1840—1949年西方流行着对中国的一种看法,即该国的贫困和劣政已达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在欧洲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中国几乎与“现代”、“进步”无关。同时西方担忧船坚炮利唤醒了这头雄狮会给自己带来威胁,巴不得中国一直沉睡下去。冷战时期很少有西方人到中国,对共产党统治的中国作出评估时,主观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故意把中国的缺点放大,“妖魔化”中国。冷战结束至今是世界重新观望中国的阶段,中国全面参与国际社会,把优势和缺陷全部展现给外部世界。西方的共识是,中国是正在崛起中的大国。软实力理论的鼻祖约瑟夫•奈指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威胁美国,并呼吁美国遏制中国软实力的发展。
——摘自孙霞《西方“中国观”的变迁与中国软实力》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西方对中国看法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下图所示两位思想家生活在l7一l8世纪,他们的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对他们思想相似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孟德斯鸠 王夫之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
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 |
C.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残酷性 |
D.他们代表的阶级属性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