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
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 | 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 |
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 | 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 |
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 B.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 |
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 | 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 |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
B.《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
C.《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
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
1934年9月30日,共产国际攻治书记处致电中共中央:“考虑到这样一个情况,即今后只在江西进行防御战是不可能取得对南京军队的决定性胜利的,我们同意你们将主力调往湖南的计划。”与电文中的“情况”相关的史实是
A.“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D.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 |
1896年,李鸿章出访美国,此举引起美国和媒体的极大关注,下列场景在出访期间可能出现的有
①美国民众在机场迎接李鸿章 ②美国官员陪李鸿章坐汽车游览美国城市
③美国媒体拍摄访问的影像 ④电视台记者跟踪报道出访活动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对教学情境和过程的安排,并不预先显示出他已经知道答案,而是带着许多问题去探讨。当学习者得到一个暂时答案时,他就进一步提出问题去检验其正确性。……他似乎总是在思考自己的方法,总是不断地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方法。”这里所描述的是
A.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 B.程朱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 |
C.苏格拉底“助产术”式的教育 | D.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 |
德国纽伦堡市的慈善救济观念在16世纪发生了—些变化,比如认为:政府应该介入社会救济机构的管理,个人慈善捐助是人世间的善行,与是否拯救自身灵魂无关等。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推动社会福利改革 | B.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化影响 |
C.德意志的统一加强了政府职能 | D.地理大发理开拓了人们的眼界 |
“国家濒临经济浩劫和解体,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工人和士兵断然地拒绝支持科尔尼洛夫的军事专政,因为他除了强权、镇压的方针,已经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外,不会带来任何好处。”这段描述应为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A.俄国奴制改革 | B.俄国十月革命 | C.巴黎公社运动 | D.法国大革命 |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的这一观点重在
A.肯定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
B.强调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
C.分析重商主义思想对中世纪规则的突破 |
D.强调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的促进作用 |
《时代》杂志将1947年视为美国“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又一重要时机”,称“这个国家正面临新的角色和责任”。其意在
A.为美国国会通过“欧洲复兴计划”制造舆论 |
B.称颂美、英等国签订的《北大西洋公约》 |
C.为美国政府干涉朝鲜内战推波助澜 |
D.促建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霄顿森林体系” |
19世纪流行一种文艺思潮,“它认为人是复杂的、感性的、只是偶或理性一下的动物。”“在一个越来越科学、唯物主义、工业化、都市化的时代,……(它)强调个人自由和自发性。”这种思潮是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理代主义 |
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启蒙的“内源”因素。结合史实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
(2)该学者者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仍属于“文化传统的自我裂变、修复与整合”,不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启蒙性质。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3)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西方式”启蒙思潮有哪些?近代中国的启蒙为何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
(4)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一改“醉心欧化”的局面,呈现出流派纷呈、选择多元的趋向,请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成因。
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阖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4)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