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其目的是 ( )
A.挽救国家民族救亡 | B.反对西方个人自由 |
C.真正实现国共合作 | D.实现普遍平等民权 |
1912年4月,孙中山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中说道:“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他强调
A.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
B.国共合作的社会理论基础 |
C.践行扶助农工政策 |
D.打击私人资本的垄断地位 |
“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这里列宁评价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民主主义 |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孙中山以明白无误的语言告诉人们,他的平均地权,他的民生主义,只不过是古已有之的井田制度的再版,因为两者“用意是一样的”。孙中山这样解释“民生主义”,主要用意在于( )
A.民主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 | B.三民主义与西方民主制度有关 |
C.土地国有制有其深远的根源 | D.平均地权和井田制有相似之处 |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谈到自己生活学习情况时说:“在长沙,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报纸——《民立报》,那是一个民族革命的报纸,因此,情不自禁地书写了一篇宣传革命的文章贴在省立一中学的围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在文章里我鼓吹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裁,由康有为任国务院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这说明毛泽东在“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在中国实行的政体是
A.君主立宪制 | B.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
C.新民主主义制度 | D.社会主义共和制 |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A.夺取地主土地 | B.收买地主土地 |
C.土地国有政策 | D.国家核定地价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适应了时代潮流的精神,集中体现在
A.提出要推翻清朝统治 |
B.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
C.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下列事件中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 |
1901年,天津《直报》刊登严复的《原强(修订稿)》一文。文中指出:“夫自今日中国而视西洋,则西洋诚为强且富……假使贫富贵贱,过于相悬,则不平之鸣,争心将作,大乱之故,常由此生。二百年来,西洋……垄断既兴,则民贫富贵贱之相悬滋益远矣。”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A.号召民族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 |
B.倡导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C.提出平均地权,通过核定地价,实现国民共享 |
D.发起“二次革命” |
新三民主义发展了三民主义,主要表现在
A.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 |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C.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 D.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D.“涤二百六十年之膻腥,复四千年之祖国” |
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阐述了中国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实现“中国梦”的昨天,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B.“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C.“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
1901年郑贯一在《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中写道,“使义和团一战而胜,奏凯而旋,有志者乘其机而导之以国民义务,夺回自由之民权,扭转乾坤,开共和之善政,民权独立,扫专制之颓 风,则此际之排外灭洋者为义和团,安知顺手倾满洲政府,大倡改革非义和团耶?”这主要体现了
A.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观点 | B.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观点 |
C.洋务派的观点 |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 |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玕 | B.洪仁玕、康有为 |
C.康有为、孙中山 | D.孙中山、陈独秀 |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 | 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 B. | 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
C. | 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 D. | 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