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②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④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他领导辛亥革命的理论武器是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理论中,最能反映出孙中山奋斗的核心目标是( )
A.驱除鞑虏 | B.恢复中华 | C.创立民国 | D.平均地权 |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主张
A.创立民国,国民平等 |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 ( )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④“节制资本”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
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 | 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 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 |
民国十二年孙中山发表一篇演说:“民国成立到今日已经十二年了。这十二年中没有一天没有变乱。这个变乱不已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简单的说就是新旧潮流的冲突……旧思想是妨碍进步;总是束缚人群的。我们要求人群自由,打破进步的障碍,所以不能不打破旧思想。今天要请诸君来打破旧思想究竟用什么标准呢?大略的讲便是拿一个主义做标准。”孙中山的话表明当时中国社会
A.各种思潮激荡,新旧潮流冲突 |
B.人们普遍信奉旧三民主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
C.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成为“标准” |
D.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成为“标准” |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以下选项不能说明材料内容的是(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
B.要求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
C.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D.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 B.走十月革命道路 |
C.建立责任内阁 | D.实行新三民主义 |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 | B.三民主义 | C.民主科学 | D.社会主义 |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 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 |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 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 |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民族”色彩也很突出,但那主要是“驱逐鞑虏”、“排满兴汉”的民族性,与后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不是一回事。其依据是
A.没有无产阶级领导 | B.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
C.在革命中曾经寻求西方国家的支持 | D.“排满兴汉”体现了大汉族主义思想 |
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确定“三大政策” ⑤颁布《临时约法》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