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8年3月,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毛主席亲自撰写一副挽联:“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下列关于三民主义能和共产主义结成好朋友的主要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当时的中国都是革命的、进步的
B.孙中山先生吸取了革命屡屡遭受挫折的教训,接受中共的正确主张
C.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立三大政策,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国共两党面临的斗争对象、革命目标相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B.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C.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D.深刻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    )

A.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民生问题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粹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参照作者这种思路,20世纪初,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B.西方“民族自决”思想在中国传播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D.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以下体现其民生主义思想的是(  )

A.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否定君主专制
B.推翻清朝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C.致力于实业救国,兴办实业团体,实现国家富强
D.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使民众受到民主洗礼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  )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 B.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
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 D.深受伏尔泰思想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写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材料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准确理解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相结合,追求政治民主
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相结合,避免出现贫富不均
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的统治相结合,避免出现贫富不均
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的统治相结合,追求政治民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法令,取消对广东、福建的“疍户”,浙江的“惰民”,河南的“丐户”的称号。这一规定体现了(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国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C.国民享有财产、结社等自由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中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其倡民生,解决贫富不均的核心措施是(    )

A.平均地权 B.民权主义
C.发展实业 D.实行社会救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历史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扶助农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评价孙中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