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
孙中山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展其生产力则贫。以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最符合孙中山本意的是( )
A.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
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
C.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
D.反对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 |
孙中山说:“如果我们从中华民国存在之日起就不去考虑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在最近将来的孽生崛起,那么等待我们的就是比清朝专制暴政还要酷烈百倍的新专制暴政。”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
A.通过民族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确立中华民国 |
B.通过政治革命,确立共和政体,防止帝制复辟 |
C.通过社会革命,追求经济平等,防止富人专制 |
D.坚持三民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
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中,宣言审查委员会将宣言中收回租界收回海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具体条文删去,孙中山坚持恢复这些条文,并说,假如不通过这点,那么大会就毫无意义。这件事表明孙中山( )
①把反帝主张视为国民党一大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把反帝主张同反帝斗争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
③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强烈愿望
④完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④ |
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
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
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
孙中山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由上文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待传统道德的态度是
A.古为今用 | B.全盘肯定 |
C.全盘否定 | D.一分为二 |
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 )
A.第一个指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B.第一个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
C.第一个提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第一人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 |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诺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①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④ | D.②③④ |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 B.民生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粹主义 |
孙中山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为避免“第二次革命”而倡导“社会革命”,他提出了( )
A.民生主义 | B.民族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主主义 |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①②④③ | D.①③②④ |
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
A.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
B.从反满兴汉目标到联合满族人民 |
C.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
D.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民本主义 | B.民族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生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