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凡尔赛和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一项是
A.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 B.将德占山东转交给日本 |
C.取消德国的义务兵役制 | D.规定德国的赔款数额 |
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止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坚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为此,希特勒采取的相应措施有( )
A.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 B.进军莱茵河不设防区 |
C.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 D.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一战后,美、英、日三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激烈争夺霸权,掀起海军军备竞赛,下列具有暂时缓和这一矛盾作用的国际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 | B.《四国条约》 |
C.《五国海军条约》 | D.《九国公约》 |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实际起到的作用是( )
A.维护凡尔赛体系 |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
C.实施绥靖政策 | D.维护美国利益 |
国际联盟的成立是人类开始探寻维护世界和平的新途径种种努力的结果。国联从一成立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它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纪录,并放任了二战的爆发。其原因不包括
A.国联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霸权的工具 |
B.国联盟约的很多规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 |
C.美国与英法长期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使国联成为双方争霸的场所,降低了国联的效率 |
D.苏联一开始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大大降低了国联权威性 |
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
A.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争夺 |
B.国联的组织方式与控制权之争 |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
D.欧洲大陆军事与霸权之争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普遍兴起。这些反思从本质上反映出
A.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 B.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恐惧 |
C.人类对友好的向往 | D.人类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
国际联盟盟约:凡任何战争或战争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这体现了国联遵循( )
A.民族自决 | B.委任统治 | C.集体安全 | D.大国一致 |
和国际联盟一样,《非战公约》也未能制止二战的爆发,但后来却成为审判法西斯战犯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因为其
A.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
B.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规定了明确的责任 |
C.涉及了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 |
D.制定了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 |
图1和图2分别是20世纪两次国际会议的历史记录。从图1到图2的会议,英、法两国对德国的态度变化是
图1巴黎和会 图2慕尼黑阴谋
A.从争霸到结盟 | B.从结盟到扶植 |
C.从宰割到纵容 | D.从对抗到联合 |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 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 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1月26日,民国政府外交部将巴黎和会议和宗旨电告中国代表团,训令其执行:我国将来列席大会,所抱定之普通原则如下:
一、保持与世界各国平等之地位。
二、美总统历次宣言,其关于维持公理人道,及将来国际联合诸要端,我政府以及人民久经表示赞同,即应始终一致,力与提携,以期见诸实行。
三、欧洲问题,或解决多年之纠纷,或恢复旧邦之独立,或各殖民地之分配,但求能做和平之保障,当以协商国多数意见为从违。
至于我国希望在大会提出问题,屡经该会讨论,兹可分为三项:一、关于土地之安全,二、关于主权之恢复,三、关于经济之自由。三者缺一则政治之自由与国家之独立皆属空言,即威尔逊总统所谓以政治独立与领土完全之保证,给予世界大小各国之目的亦不能达,恐世界终无宁岁也。
——摘编自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请完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政府发出外交训令的背景。
(2)据材料概括中国政府参加巴黎和会的基本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的共同之处是( )
①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②侵犯了中国主权,损坏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由少数大国操纵会议
④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读下图,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