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姓名: |
张卫红 |
推荐评语 |
性别: |
男 |
出生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20多年。 |
年龄: |
35岁 |
|
家庭出生: |
贫农 |
|
文化程度: |
小学 |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实施
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革后恢复高考
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
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奥运三问”的梦想;1932年奥运会,刘长春身着“上白下黑”运动短装,手擎国旗步入会场,美国媒体报道:刘长春,中国4亿人的唯一代表;1956年奥运会,针对某些人蓄意制造“两个中国”,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向第16届奥运会说“不”;1984年奥运会,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对上述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奥运三问”提出的背景是辛亥革命,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②中国人从提出梦想到最终实现梦想,整整用了100年
③刘长春身着“上白下黑”运动短装,这象征着已经沦陷的“白山黑水”
④奥运会的历史告诉我们,体育运动就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形式
⑤百年奥运梦想的实现是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结果
A.①②③⑤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②③⑤ |
198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开始编辑出版“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表示“今天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这一举动直接得益于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 |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确立 |
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广泛展开 | D.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面实施 |
网易新闻网:尽管30多年过去了,但很多人仍习惯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赤脚医生……”话里的身份可以无尽的更替,不变的是话中的追忆、感激。这里所说的“追忆、感激”主要是对( )
A.邓小平改革开放决策的肯定 |
B.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肯定 |
C.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制度的肯定 |
D.邓小平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肯定 |
刘少奇在1964年指出:“在农村里面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读书,或者一个星期做工,一个星期读书。”1986年,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A.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 B.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
C.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 D.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
美国的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叙述:“既然缺乏受过训练的老师,那就只好雇用不够资格但政治上的可靠的人予以替代了。高中毕业生被分配去教初中的现象并不罕见,特别是在农村。”这种现象出现在 ( )
A.过渡时期(1949——1956年) |
B.探索时期(1956——1966年) |
C.“文革”时期(1966——1976年) |
D.新时期(1978——至今) |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 |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
C.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你将选择( )
A.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
B.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
C.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49—1956年 | B.1956—1966年 | C.1966—1976年 | D.1978—1988年 |
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阵旧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教育大革命”的内容,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这经宣传册最早应印刷于( )
A.20世纪50年代 | B.20世纪60年代 |
C.20世纪70年代 | D.20世纪80年代 |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 |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 | B. | 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C. |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 D. |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
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 | 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
B. | 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
C. |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
D. | 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