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革命通讯》里曾有一篇文章称:“大学从什么人中招生,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线路和、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这篇文章可能发表于 ( )
A.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 B.探索时期(1956—1966年) |
C.“文革”时期(1966—1976年) | D.新时期(1978年至今) |
《南方都市报》在“广东高考三十年状元系列报道”中介绍了1978年广东高考状元余乃明。1966年他毕业广东实验中学高中部。同年6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取消。1968年他下放到东莞桥头插队。插队期间,他仍然坚持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他因家庭成分不好而高分落榜。1978年再次参加高考,成为高考状元。但仍然受困于政审问题,所报考学校未敢入取。后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在广东实验中学任教,成为广东教育的骨干力量。从余乃明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文革严重破坏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大批青少年失去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②1977年恢复高考为一代人提供了人生转折和发展的机遇
③文革结束后,错误的思想路线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④个人奋斗在成才之路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A.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下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
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③④ | C.②①④③ | D.①③④② |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从下列有关清华百年发展的材料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①它仅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命运 ②它的成立受西方影响
③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④为适应“一五”计划进行了科学调整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小明爷爷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科技人才。他说那时我 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教育
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 | 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 |
C.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 | D.实施“211工程”计划 |
“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人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
到2010年,距邓小平以下题词已过去了27年,这一题词的实质(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
C.教育的发展要独立自主 | D.教育的发展要有超前性 |
图中,1978年,我国普通中学在校人数出现猛增的原因主要是( )
A.高考制度的恢复 |
B.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
C.“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 |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有
①中外大学的交流进一步增强 ②成人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
③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建设速度加快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张建国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A.1954年,张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
B.1958年,张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 |
C.1976年,张建国参加全国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
D.1979年,张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间”。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A.“载人航天工程” | B.“双百”方针 |
C.“科教兴国”战略 | D.“三个面向”方针 |
表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
C.高考制度的恢复 |
D.《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