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 )
①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②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③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春秋公羊传注疏》载:“时(鲁)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诸侯国国君失去民众信任 |
B.广大自耕农希望得到土地 |
C.贵族土地所有制得到巩固 |
D.土地私有权客观上被承认 |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
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 B.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
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 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该《婚礼草案》( )
A.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 | B.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 |
C.消除了新旧婚制间的尖锐冲突 | D.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 |
1789年,华盛顿在首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说:“任何地方偏见或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点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成的大联合政权。”这句话的精神实质是( )
A.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 B.维护联邦的统一与稳定 |
C.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 D.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权 |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
“议会采一院制或两院制,行政权由总统或内阁掌握,当日所写之宪法与下面一大群农村组织之关系极微,因为乡民的识字率一般认为只5%,农民只能集体指挥……传统的管制办法着重男人优于女人,年长的优于年幼,读书明理的优于目不识丁,这和全民投票的原则以及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经济之机会不仅不相衔接,而且大相径庭。”这里评论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
A.1787年美国宪法 |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C.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美国第八任总统(1837-1841年在任)马丁•范布伦认为,1787年制宪“是一次英雄式的,但乱法的行动”。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
A.1787宪法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制定的,不合法 |
B.马丁•范布伦赞赏制宪会议的创新勇气 |
C.1787宪法以新的内容否定了此前的《邦联条例》 |
D.宪法导致美国政体革命性变化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为维护三权分立的体制 | B.为调和地方各州的矛盾 |
C.为避免邦联体制的弊端 | D.为体现民主共和的原则 |
1788年,汉密尔顿在《纽约邮报》发表的文章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以下关于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复合共和国”指的是联邦制共和国
②“两种不同的政府”是指总统和国会
③“两种不同的政府”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州政府
④“分立的部门”是指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落实麦迪逊这一主张,美国设置了( )
A.总统主持的内阁 | B.联邦最高法院 |
C.联邦参议院 | D.两党制政党制度 |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种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这种“潮流”是指 (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
C.民主与科学 | D.马克思主义传播 |
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被)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A.使得人成为衡量万物的尺度 |
B.标志着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
D.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A.曹魏 | B.唐代 |
C.宋代 | D.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