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
A.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 B.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 |
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 | D.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不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 )
A.男有洋装革履,女多剪发旗袍 |
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
C.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
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社会宴宾堪代戏,笙箫锣鼓一齐鸣 |
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l~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
A.人们出行可以坐有轨电车 |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
C.人们在工作之余喜欢听听广播 |
D.人们到电影院看《歌女红牡丹》 |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视 | B.电影 | C.报纸 | D.广播 |
丁贤勇教授认为:“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这表明近代交通
A.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B.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伐加快
D.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D.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
下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做出这一判断最明确的依据应该是
A.服饰 | B.交通工具 |
C.发型 | D.建筑装饰风格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流行于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词,以其特有的模糊性和包容性罗括了种种旧俗之外的新事,使外洋飘来的东西在朦胧中减杀了腥膻气和夹生气。比之上一个世纪,‘以夷变夏’这个古老而又刺激过许多人神经的命题似乎已经在国人的灵魂和感情中越来越淡化了。”据此可以得出
A.近代中国的民众已接纳了外洋习俗 |
B.旧习俗已违背了近代化潮流 |
C.西方文明与中国旧习俗已完美融合 |
D.外来文明冲击了中国旧习俗 |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 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 |
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 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
《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 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 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
认真阅读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引自《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该表不能反映近代上海( )
A.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B.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C.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D.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增长迅速,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近代化的趋势 | B.自由平等精神 |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
下面是盛泽镇通讯发展与丝绸成交额关系表。由此表可知
时间 |
通讯发展 |
丝绸成交额(万两) |
1909年 |
设邮政分局 |
408 |
1918年 |
设电报局 |
511 |
1923年 |
设拥有100门电话机的电话公司 |
977 |
1936年 |
全镇拥有电话的人家已有222户 |
1021 |
A.盛泽镇通讯业走在全国前列
B.丝绸成交额与近代通讯密不可分
C.盛泽镇实现了通讯近代化
D.通讯发展对丝绸成交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