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初,《大公报》某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影 | B.电视 | C.报纸 | D.广播 |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 B.娱乐大众 |
C.宣传政治主张 | D.传播商业信息 |
新潮冲击下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表现有( )
①听京剧 ②穿旗袍 ③吃西餐 ④看电影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中国近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以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等社会风尚习俗的变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包括政治运动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其中对此变迁影响最大的是( )
A.太平天国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抗日战争 |
某同学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归纳出下列四项“中国第一”,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
B.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出现在台湾 |
C.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
D.《申报》是中国第一份近代报刊 |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 | 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 |
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 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
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礼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习。”这表明征婚者( )
①提倡女性解放 ②崇尚西方文明
③追求新式婚礼 ④追求民主共和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
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
A.调运快捷 | B.连接中外 |
C.资源开发 | D.经济交流 |
下图是中国近代时期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
A.服饰 | B.建筑 |
C.通讯 | D.婚礼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斥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
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
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 |
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
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
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 |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
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表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与上述现象同时发生的还有( )
A.男女平等的实现 |
B.称呼上“先生”取代“老爷” |
C.婚姻自由的普及 |
D.绿军装的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