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学者统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如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 但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期内不洗脸、不洗衣服等,南北各地均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
A.传统忠孝礼节观念根深蒂固 | B.年轻人与年长者观念不一 |
C.资本主义城市经济不够发达 | D.西方教育影响的地域差异 |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
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 | 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 |
C.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 | D.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 |
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 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
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 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
西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民国初年流行起来。这表明西服的流行是因为
A.生活方式的变化 | B.自由思想的传入 |
C.西方文化的入侵 | D.政治人物的倡导 |
2009年《英国达人》选手苏珊大妈一度风靡中国,与《中国达人秀》选手同台表演。2012年《中国好声音》以野火燎原之势窜起,火遍神州大地,被称为:“这是今夏最成功的音乐节目”。下列对这些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 ②一度引领了社会生活
③促进了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 ④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
纪事 |
《申报》 |
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
《中央日报》 |
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 |
《新民日报》 |
民国27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 |
《救亡情报》 |
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 |
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B.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
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有
技术门类 |
西方发明 |
上海 |
重庆 |
铁路 |
1825年 |
1876年 |
1934年 |
天气预报 |
1856年 |
1873年 |
1939年 |
电话 |
1876年 |
1882年 |
1912年 |
电灯 |
1881年 |
1882年 |
1906年 |
汽车 |
1883年 |
1901年 |
1928年 |
无线电 |
1896年 |
1909年 |
1928年 |
①中国科技近代化沿海比内地早 ②中国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交通和通讯技术 ④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风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制商行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A.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B.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
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资本主义的产生 |
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下图是1913年《时事画报》刊登的题为“女学渐兴”的时事画。它反映出
A.女学教育始于民国初期 | B.中国女权事业取得进步 |
C.中国教育实现男女平等 | D.新文化运动成绩卓著 |
“一国中过年景象……有官派与民俗之分,一岁过两年,相沿成习”。为近代中国带来上述变化的应是
A.西方文化侵略的加深 | B.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
C.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 | D.民主革命的胜利结束 |
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
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
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有三种女人,四寸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
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 ,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其“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社会近代化 | B.增强民族自我意识 |
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