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有论者称“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符合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 )
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
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 |
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 |
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 |
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鸦片战争前后 | D.新中国成立初期 |
(25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 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12分)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7分)
(3)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6分)
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
1933年初,《申报》刊登“永安堂”的广告词:“国难紧急中,我们需要的是民族英雄;天气严寒日,我们需要的是虎标良药。”并附上蔡廷锴将军的题辞:“永安堂主人胡文虎君,热心救国,仁术济人。……此次本军在沪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急难同仇,令人感奋。书此以留纪念。”于是“永安堂”的产品卖得火热极了。这则广告作为史料不能用于研究( )
A.近代民族企业 | B.八年抗战 |
C.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 | D.实业救国思想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反映清末民初新女性的预演及时人对新知的热情②“西学东渐”推动了国人思想解放,有助于改善男
尊女卑的状况③以图像为主体进行的叙事,展现了清末民初妇女走出家庭,男女平等的社会现实④时政
类年画在当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曾登载:“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 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可推论出上海创办报纸的目的是( )
A.娱乐大众 | B.传播商业信息 |
C.宣传政治主张 | D.报道国内外大事 |
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
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 |
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 |
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
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 |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男女皆平等独立,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只许订岁月交好之和约而已,行之六十年,则全世界之人类皆无家矣。……全世界之人既无家,则去国而至大同易易矣。”在这里,康有为所要表达的思想主张是( )
A.婚姻与家庭革命是实现人类大同的重要途径 |
B.消灭家庭私有制实现人人平等 |
C.和约婚姻是实现人类平等的基础 |
D.男女独立式的婚姻制度将导致全世界的人无家可归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商对中国经济渗透的日益加剧,外商广告集中式的出现在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的报刊上,一些有识之士才逐渐认识到广告在商品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近世商战之声浪,若怒涛之澎湃然,各呈其能,各炫其技,以互相角运于世界,孰胜孰负,变在俄顷。而商人之恃以战争者,厥为广告”。基于对广告的重视,民族实业家开始有意识地掀起广告攻势,他们根据自身‘实力与产品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广告形式。行走的小商人们采取吆喝、吟唱或借助锣鼓发音的形式吸引顾客,而坐贾们则注重门面装修与招牌设计,注意突出自己的品牌特征。
据统计,当时的中文报纸如《申报》、《上海新报》刊登了大量的外国机器广告。这些机器使用范围很广,从日常使用的灶机、缝纫机、灭火水龙到工业运用的织布机、挖泥机、汽机等,涉及了当时所有实业部门。无论是北方重镇天津的《大公报》还是南方重要商埠上海的《申报》,都刊登过大量的社会广告。这些社会广告从内容来看,应归属于时下报刊所常见的“热点话题”、“社会广角镜”之类栏目。如《大公报》刊登一则名为“有冤难伸”的广告,从字字血泪的控诉中可以看到,广告主控诉的已不仅便是与此案相关的官员,而且还将控诉指向了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这种批判性很强的社会广告在《申报》中也屡见不鲜。新式学堂的招生广告也开始出现在一些有影响力的报刊上,新式教育必须配备新式教材,不久介绍教材的广告也随之出现。广告还时刻警醒人们“讲究卫生,时时洁齿,中外人士,天天如此”,不能“乱发蓬松,皮屑纷纷”,要“不生痰不吐痰”。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广告业的产生与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广告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广告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