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下列图片材料带有反满革命色彩的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马车夫
B.马车夫—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
C.马车夫—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
D.电话接线员—马车夫—空姐—火车司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后,社交场合“先生”、“同志”的称呼逐步取代了“老爷”、“大人”等称谓。这体现了什么思想的影响?

A.自由 B.平等 C.博爱 D.诚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民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服饰作为一门即古老又现代的实用性艺术,总是在不同背景的思想、文化、习俗的碰撞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的明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历史上基本属于同一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服饰体现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试解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六合一统帽   平定四方巾      明代服饰
   
材料二  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因而具有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共同特点。“谦谦君子”成为着装的风范。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显示男女性的特征。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毛里披风
紧身裤袜
绣花衬衫
豹皮里黑丝外衣,带切口装饰的上衣及短裤
拉夫领、带切口及肩饰的上衣,塔夫绸裤
黑色丝绒外裙,配有小包和镜子的锦缎衣裙
腰间带有轮状褶裥的塔夫绸裙,金属丝支撑的扇形领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帽饰体现了什么思想?这种思想是什么时期由谁提出的?
(2)材料二中“一元文化”指的什么文化?材料二中强调服饰的一致和整体意识,符合“一元文化”中的什么社会规范?(2分)
(3)材料二中的“一元文化”在明末清初曾引起一些思想家的巨大反响,他们对“一元文化”的贡献如何?
(4)材料三中,文艺复兴中服饰的特点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具体内涵是什么?
(5)通过材料一、二、三的对比,你如何评价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老舍在创作《茶馆》时指出:“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根据所给的茶馆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A.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些改良社会风气的法令
B.中华民国成立后封建习俗被彻底废除了
C.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成果有限
D.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者丧失了革命信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 )

A.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
C.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 唐胥铁路开通 B. 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 《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 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 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 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 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小脚老太跳起了迪斯科”图,其反映了
 

A.迪斯科最适合小脚老太活动
B.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C.人们社交礼仪的变化
D.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导致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B 中国政府的作用
C 人民的努力改变                      D 资产阶级的改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此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有何进展?
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今天世界上又到处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年青人的新宠……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
——摘自孙逊《世界“汉语热”与当代大学中文系的使命》
(2)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推动国人学习外语的因素。(3分)分析材料四所述“汉语热”兴起的时代背景。
材料五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上海研究资料》
材料六 国产“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公里的时速的场景。它也预示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3)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请分析推动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进步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