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近代上海电车营运之初,曾闹出不少笑话。当时不少人相信,“电车电车,车上带电,乘者触电”。这反映出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认识有个过程 |
B.近代人们思想愚昧 |
C.电车安全性能不高 |
D.在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发展艰难 |
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等多角度进行分类,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可谓异彩纷呈。如果从时代方面来看,对于19世纪中叶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欧美菜系成为主导 | B.反映出一定的革命特色 |
C.西式糖果糕点受到抵制 | D.中餐西餐并行于世 |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 B.电影 | C.报纸 | D.广播 |
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 |
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频临崩溃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 | 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 B. | 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
C. |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 D. | 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 | B.航运 |
C.航空 | D.电报通讯 |
下面是《大公报》的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聘娶礼仪悉照文明通例……”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
B.20世纪初期 |
C.20世纪中期 |
D.20世纪后期 |
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这反映了
A.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 | 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
C.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 | 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 |
1931年北平的《晨报》上刊出这样一段文字。“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八九年,……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于是,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材料不能反映当时
A.皇权已不再至高无上 | B.民国已经是一个法治社会 |
C.人们婚姻观念已发生变化 | D.人们婚姻关系已具有近代化特征 |
周杰伦曾经唱道:“消失的旧时光1943,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词中的现象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
A.报纸撰文介绍国产电影及其演员 |
B.上层人士在谈论知名导演的影片 |
C.电影院上演国产片《孤儿救祖记》 |
D.人们争先恐后观看当地电视节目 |
随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文人论政”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使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 )。
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
②政府腐败,人民困苦
③思想启蒙,民智渐开
④民主实现,言路畅通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 |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
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这一艺术形式是 ( )。
A.皮影 | B.电影 | C.戏剧 | D.杂技 |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