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第二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
——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
材料二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材料四 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
请问答:
(1)据材料一指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据近代前期通商口岸的分布,指出其演变趋势。
(2)按材料一中的分类标准,上海应属于第几类口岸?并指出史实依据。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3)材料三中费正清认为“条约口岸”有何功能?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
材料解析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杜鲁门回忆录:(1945年5月)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困难……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乃至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由于共产党人占领了铁路中间的地方,蒋介石想要占领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因此我便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护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材料四 淮海战役期间,山东、中原、华中等4个地区共出动支前民工543万,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二线转运民工130万,后方临时民工391万。这些支援解放军作战的百姓携带着22万副担架,88万辆运输粮食、弹药等各种物资的大车和小车。徐向前的部队打运城,久攻不下,方圆百里的百姓把自己家的门板卸下来给解放军做攻城用的掩体,卸下的门板竟达17万块之多。……那时中国的老百姓说:“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送到咱队伍上。”
——王树增《解放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3)根据材料三,对于中国当时的国内局势,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态度?对此你有何看法?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是什么力量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央视《环球视线》2011年1月18日播出《中国形象闪耀“世界的十字路口”》,力图从更多角度、更广阔的视野展示当代中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2分)
(2) 材料三中所述“中国模式”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方面有哪些表现? “中国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具有怎样的特点?(5分)
(3) 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所学从经济和外交的角度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是怎样树立起这一形象的?(4分)
(4) 综上所述,请概括影响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问题:
时间 |
事件名称 |
影响 |
备注(知识拓展) |
1939 |
禁烟运动 (虎门销烟) |
表明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
毒品危害: |
1919 |
|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五四精神: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宣扬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把握时代命运的奋斗精神 |
1937---1945 |
抗日战争 |
是中国人民100多年反侵略第一次完全胜利 |
日寇罪行: |
1949 |
解放战争 (渡江战役) |
|
胜利启示:党的领导,人民支持是胜利的保证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王朝虽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那只是落日的余辉,很快就暗淡下去。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摘自人教版必修一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三 Revol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注:“革”字有变革、更改之意)
——梁启超《释革》(1903年)
(1)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2)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别造一新世界”。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说明你
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1928秋)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1949年4月)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前一事件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诗中“四万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诗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什么?
(4)材料四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二 晚清进步思潮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晚清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这样的纠缠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他们对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国情知之甚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
——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构成社会思潮的要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的主要进步思潮。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和特点进行论证。(要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3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所谓“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问题:
(1)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转型”在原因和方式上存在怎样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两次转型”中任一次,试述这一转型是如何完成的?
(3)综合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某一“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东海之滨,南临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邻,北接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中国大陆海岸线之中枢,地扼长江入海口,有黄浦江、吴淞口汇合于此。这种临江濒海的地理特征,使它成为中国江、河、海、陆的重要运输枢纽,沿海航运、长江航运和内河航运四通八达,且拥有广阔的腹地——人口稠密、物产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长江为纽带的整个长江流域的大腹地。
——邢甲志:《浅论英国选择广州、上海等五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动因》
材料二 史学家高第这样概括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的目的:“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
——转引自《历史的真相:西方史家眼中的1858 - 1860年战争(节选)》
材料三 第六款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 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予前开各口驻扎。……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一摘选自《马关条约》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选择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侵略的目的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变化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大事记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规定关税协议。 |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 |
1858年《天津条约》增开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等。 |
1863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
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
(2)根据材料三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在二战后期,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必须缴纳资金以建立这一基石,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英国不满美国的方案。英国财政部顾问、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联盟采取透支的方式提供信贷……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崔连仲等主编:《世界通史》当代卷
(3)二战后期,金融外交成为大国外交的一种有效武器。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本质上的相同点是什么?二战后初期怀特计划的落实怎样体现了美国的特殊利益?
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你的知识,回答问题:
史 观 |
解 读 |
①革命史观 |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 |
②文明史观 |
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
③全球史观 |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形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
④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
(1)长期以来,在有关世界近代史开端的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一:解放初我国史学界一般都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观点二:15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1500年前后特别是16世纪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表明人类历史进入了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目前,史学界大部分学者都持这一观点。请问这两种观点各自属于何种史观,有何依据。
(2)持不同史观的学者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请你站在①、②、③三种史观持有者的角度,分别阐明理由。
(3)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不同史观的侧重点不同。如若运用①、④两种史观对洋务运动作出评价,哪种史观评价较高,哪种史观评价较低?为什么?
(共22分)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家观念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与《逸周书·度邑》对读可知,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河洛交汇的今洛阳地区。《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不过,唐朝亦曾用“中华”表示国家意义上的中国。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
材料二
中俄尼布楚条约 |
“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
南京条约 |
“兹因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 |
虎门条约 |
“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各方各就地方民情……” |
辛丑条约 |
“大清国国家既如此……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 |
——(据《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等)
材料三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材料四 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
——(据[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节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4分)
(2)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叙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演进在两个阶段的具体表现。(12分)(要求: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3)概括材料四中两种“爱国心”的主要区别,(2分)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4分)
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依据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史观 |
解读 |
①革命史观 |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 |
②文明史观 |
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
③全球吏观 |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形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
④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
(1)长期以来,在有关世界近代史开端的问题上,存在几种不同观点。解放后我国史学界
一般都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请问,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2分)体现了什么史观?(1分)
(2)另一种观点认为,15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1500年前后特别是16世纪的一
系列重大事件都表明人类历史进入了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目前,史学界大部分学者都持这一观点。请从文明演进或近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4分)
(3)持不同史观的学者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请你站在①②③三种史观持有者的角度,分别阐明理曲。(6分)
(4)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不同史观的侧重点不同。如若运用①、④两种史观对洋务运
动作出评价,哪种史观评价较高,哪种史观评价较低?为什么?(4分)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图片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明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分)
(2)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6分)
(3)图六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大上的照片,你知道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吗?(2分)
(4)上列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历程,你读后会有哪些感慨? (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外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这场战争…… 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你认为在材料二中《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表现。
(4)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其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