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经总结“1840年起,几乎世界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 B.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
C.中国的近代化尚未起步 |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 )
①中国丧失了大片土地和大量主权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③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毛泽东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三千年左右,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个社会的内部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包括(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B.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发生变化 |
C.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变化 | D.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映”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
“(它)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 B.普法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第一次世界大战 |
萨拉·罗斯在《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中说,“历史上曾经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和茶叶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
B.中国茶的热销导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进而引发了中英战争 |
C.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和夺取制茶技术 |
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代表的资本主义和茶叶代表的农耕文明的战争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
A.限制对华商品出口 | B.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
C.取消从中国进口原材料 | D.与中国断交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 | D.抗日战争 |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①④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
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为官之要,“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具有该思想的是
A.林则徐 | B.曾国藩 |
C.梁启超 | D.陈天华 |
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代表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的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
B.变相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