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11月,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A.北洋海军的组建及其训练情况 | B.中日海军在黄海战事进展 |
C.京师大学堂已经开设哪些科目 | D.同盟国会员在日本的活动 |
当《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反对签约的出发点是
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B.维护清朝民族利益 |
C.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 D.学习西方技术 |
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
A. | 封建落后性 | B. | 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
C. |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 D. | 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
以下两张图是1860年发生在中国北方的《火烧圆明园》和中国南方的《洋枪队协助清军作战》。图所反映的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说明外国侵略者
①要迫使清朝统治者屈服 ②要利用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 ③要保护他们的既得侵华利益 ④要攫取更多的侵华权益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 | 服饰的西化 | B. | 洋货倾销中国 |
C. | 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 D. | 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
A.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 B.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
C.取得在华建租界的权力 | D.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
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相同点是
A.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权益 | B.教训清政府,使其顺应外国侵略者的要求 |
C.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 D.维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
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哪两两次战争期间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 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 ①② | B. | ③④ | C. | ②④ | D. | ①④ |
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 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 B. | 洋务运动时期 |
C. | 八国联军占领时期 | D. |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军。新军的主要特点是( )
A. | 仿效近代军制编练 | B. | 最早配备近代先进武器 |
C. | 大量征召有先进思想的青年 | D. | 多以文人充任高级官吏 |
据载19世纪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的贵金属,有时高达98%的贵金属,只有极少的货物。此现象直接反映了当时
A.中国生产力水平较英国发达 | B.中英两国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
C.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 | D.中国自然经济体系下的商品贸易活跃 |
据英国官方材料,从1837年7月至1838年6月,中国从英国(包括印度)的进口总值是560万英镑,其中鸦片占60%。这一年中国对英国的输出总值是310万英镑。对这种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A.鸦片是英国对华贸易的主要商品 |
B.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
C.英国在正常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
D.英国用鸦片贸易扭转正常贸易逆差 |
李鸿章曾形容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变局”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性质 ②经济结构 ③政治制度 ④思想观念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团结一心的精神 ③敢于造反的精神 ④抵御外辱的精神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