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协定关税和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 夷人管夷人”应为( )
A.五口通商权 | B.领事裁判权 |
C.最惠国待遇 | D.内地传教权 |
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诉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A.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 |
B.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D.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
学者裴钰认为中国近代文明应该从16世纪开启,并强调:“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这场战争”指的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抗日战争 |
C.鸦片战争 | D.甲午中日战争 |
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前后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指出1843年前后中国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
B.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 |
D.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25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
调出省 |
兵数 |
调往方向 |
1841年1月6日 |
贵州 |
1000 |
广东 |
1842年3月24日 |
甘肃 |
1000 |
浙江 |
1842年6月1日 |
山西 |
1000 |
江苏 |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 )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 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以下是某西方国家特使致本国外交大臣的密函:“额尔金勋爵把事情搞得太过火了,甚至想消灭现今统治的皇朝,可能还要去援助南京叛乱份子,我不愿意、也不能够走到这样的地步,与其为了满足一种复仇的需要而去损害我们在这一国家的利益,那我就宁愿和他分手……”密函可能写于哪一时期(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问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D.辛亥革命期间 |
《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
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 )
A.割让香港岛 | B.领事裁判权 |
C.巡查贸易权 | D.关税协商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类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材料表明
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力 |
B.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转移 |
C.《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 |
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②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④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著名学者费孝通说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清道光帝收到耆英的奏折,更清晰地了解到英方的要求后,作了一些让步,下达谕旨(部分内容):“一、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但再次强调“不准久住据为巢穴”;二、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三、香港仍坚持“赏借”;四、对于赔款不再反对,只是询问款项如何筹措”,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