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
C.中国的闭关锁国 |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
C.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 D.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又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至高无上利益的问题”。以上材料表明( )
A.英法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
B.英法希望在中国开设工厂 |
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D.英法决定用战争来扩大侵华权益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
中英《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清朝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
B.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抗日战争 |
在十八世纪末年的中国,纹银一两兑换制钱七八百文,19世纪初年,为一千文上下,1821至1838年,由一千二三百文,以至一千六百余文,四十年间,银价上升一倍。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合理解释是
A.中国白银产量锐减 | B.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
C.鸦片走私入口激增 | D.富有之家囤积白银 |
中国学者蒋廷黻指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他所说的“世界大势”是指
A.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 |
B.英国对世界殖民帝国的追求 |
C.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延伸 |
D.中国处于落后状态必然挨打 |
下图向我们昭示了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战争劫难。这场劫难与下列哪一侵华战争相关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A.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 B.开始向近代社会演进 |
C.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D.专制君权受到冲击 |
下图是签订《南京条约》后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
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
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他高于同代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
A.为官清廉正直 | B.关心人民疾苦 |
C.坚决抗击外来侵略 | D.主张开眼看世界 |
近代某条约规定:“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这一规定( )
A.直接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 | B.破坏了中国的航运和贸易主权 |
C.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完整 | D.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封建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