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中说“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将首先打垮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政府的财政税收权、军事与国防的开支权将逐步沦丧,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待宰羔羊。英国首先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
A.强迫赔款 | B.商品输出 | C.鸦片走私 | D.开设工厂 |
“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该评价适用于
A.雅克萨之战 | B.鸦片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北伐战争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下走入近代化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
《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的内容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 B.赔款2100万元 |
C.允许鸦片贸易正常化 | D.开放广州等五个通商口岸 |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商人颠地手指中国一个精美的彩色瓷瓶嚣张的说:这就是清朝的形象,丰满、浑圆、骄傲、瞧不起世界的一切,它满身自以为是,但只要轻轻一碰,它就会粉身碎骨。从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中清朝粉身碎骨结局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封建经济落后 | B.军事技术落后 |
C.综合国力衰弱 | D.封建主义腐朽 |
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 )
A.割让香港岛 | B.领事裁判权 |
C.巡查贸易权 | D.关税协商 |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个英国人(次)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
C.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 D.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 )
A.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 |
B.东南沿海门户洞开 |
C.列强大批入侵 |
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
A.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
C.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说:“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以上材料表明的本质问题是( )
A.英法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
B.英法希望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
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D.英国决定用战争来扩大在华利益 |
近代史上,列强侵华导致国门洞开,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厦门、福州开放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价值主要的确又来自鸦片贸易,没有印度贸易,董事会不可能这样顺利地为国内开支取得大量汇款;英格兰商人也不可能得到现在那么大量的茶叶而不需要向中国送出大量的白银。”这表明鸦片走私的直接作用主要是( )
A.增加了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
B.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
C.打开了中国市场大门 |
D.扩大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
下图是圆明园遗址(局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你对此印象最深的是该图反映了
A.义和团运动的破坏 | B.近代列强侵华的暴行 |
C.太平天国规模巨大 | D.北伐战争轰轰烈烈 |
1757年,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则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此为“行商制度”。行商制度最早可能废止于( )
A.《南京条约》 | B.《虎门条约》 |
C.《天津条约》 | D.《北京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