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南京条约》中有“领事报关”的条款,规定:洋船至,将船牌、舱口单、报单等件,送交口岸本国领事,领事以此通知海关,于卸货、装货时,“共同查验”,交纳船钞税银,海关即发完税红单,领事凭红单,发回船牌等件,然后出口。这项条款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丧失 | B.有助于中国海关制度进步 |
C.促进中英贸易迅速增长 | D.使在华洋人取得治外法权 |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
B.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
C.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
D.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
1840年,澳门的葡萄牙人、美国领事等告诉林则徐,英国即将对广东发动战争,林则徐认为这是“谣言”、“虚张”。上述史实反映了
A.美国为取得在华优势地位而抵制英国 |
B.林则徐以天朝上国观念判断中英关系 |
C.英国国力不及中国而采取的恫吓策略 |
D.葡萄牙排斥英国而力图垄断东方贸易 |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
A.对列强的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 |
C.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规则 |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
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不断侵华。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协定关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
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C.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
“广州等五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
A.政府尊重民意 | B.据理力争 |
C.不谙近代外交 | D.精明强干 |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经历了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化的历程。出现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阶级矛盾加深 | B.“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
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
A.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 B.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
C.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 | D.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
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A.勒索大量赔款 | B.割占香港岛 |
C.领事裁判权 | D.协定关税 |
1862年上海的租界里,曾经空置的小木屋被房东用更高的价格租出去,卖鸦片的洋行转向房地产市场,开发商不再建造小木屋,改建两三层的小楼,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但到了1864年下半年,新建房屋再次出现空置,在建的房屋也纷纷停工,许多开发商破了产,甚至有人跳黄浦江了。当时上海租界楼市的这些变化,与哪一历史因素关系密切?
A.太平军的东征与失败 | B.英法联军的入侵及其撤离 |
C.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与衰落 |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消长 |
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 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 | 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
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 | 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
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为官之要,“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具有该思想的是
A.林则徐 | B.曾国藩 |
C.梁启超 | D.陈天华 |
对“半殖民地”的理解准确的是( )
A.政治上被帝国主义占领 |
B.丧失了部分主权,形式上保留了自己的政府 |
C.丧失了全部的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 |
D.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产生了资本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