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19世纪初英国对中国鸦片走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英国侵略中国的唯一方式 |
B.为英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
C.原因是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 |
D.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A.“天朝上国”思想依然浓厚 |
B.进入与西方平等交往时期 |
C.国人对中西新关系没有异议 |
D.洋务运动得以迅速兴起 |
讽刺19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现象的一副对联写道:“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
|
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反映了
A.外敌武力入侵的灾难 B.中国人惧怕洋枪洋炮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
A.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
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
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
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
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
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
A.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 B.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
C.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 | D.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
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A.勒索大量赔款 | B.割占香港岛 |
C.领事裁判权 | D.协定关税 |
1862年上海的租界里,曾经空置的小木屋被房东用更高的价格租出去,卖鸦片的洋行转向房地产市场,开发商不再建造小木屋,改建两三层的小楼,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但到了1864年下半年,新建房屋再次出现空置,在建的房屋也纷纷停工,许多开发商破了产,甚至有人跳黄浦江了。当时上海租界楼市的这些变化,与哪一历史因素关系密切?
A.太平军的东征与失败 | B.英法联军的入侵及其撤离 |
C.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与衰落 |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消长 |
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 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 | 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
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 | 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
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为官之要,“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具有该思想的是
A.林则徐 | B.曾国藩 |
C.梁启超 | D.陈天华 |
对“半殖民地”的理解准确的是( )
A.政治上被帝国主义占领 |
B.丧失了部分主权,形式上保留了自己的政府 |
C.丧失了全部的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 |
D.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产生了资本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