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新的通商口岸对其开放 |
B.军队可进入华北地区 |
C.在华开设工厂 |
D.获得军费赔偿 |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
A.阶级矛盾激化 | 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
C.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 D.民族矛盾缓和 |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外敌的武力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B.说明中国人民不勇敢,惧怕竹枪火炮 |
C.因为吸食鸦片中国人民内部互相仇杀 |
D.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
西方列强曾经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了许多权益,其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害最大的是( )
A.开埠通商 | B.协定关税 | C.割占土地 | D.赔偿银两 |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文中的“好处”是指俄国( )
A.得到大量战争赔款 | B.取得许多通商口岸 |
C.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 | D.割占中国大量领土 |
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
A.武力侵略 |
B.迫使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 |
C.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
D.增开了通商口岸 |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上述材料( )
A.丑化了清朝军队 | B.因是家书而无史料价值 |
C.反证英军纪律严明 | D.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 |
关于鸦片战争,近代史主流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
A.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
B.清史鸦片战争观是错误的 |
C.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
D.不同史观必得出不同结论 |
中国近代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史,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其中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协定关税 ②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④增开天津为商埠
A.③②①④ | B.①③②④ | C.①④③② | D.④①③② |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史实应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④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
①五口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治外法权 ④公使驻京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③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