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②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④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著名学者费孝通说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清道光帝收到耆英的奏折,更清晰地了解到英方的要求后,作了一些让步,下达谕旨(部分内容):“一、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但再次强调“不准久住据为巢穴”;二、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三、香港仍坚持“赏借”;四、对于赔款不再反对,只是询问款项如何筹措”,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
下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
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 |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①五口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治外法权 ④公使驻京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③ |
为了完成下列大事件的时序排列,在下图的时间轴上“?”处应填上
A.左宗棠收复新疆 | B.义和团运动爆发 |
C.反割台斗争开始 | D.列强开始驻防山海关 |
下列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中,按开始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②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辟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准在界内居住
③嗣后合众国如有兵船巡查贸易至中国各港口者,其兵船之水师提督及水师大员与中国该处港口之文武大宪均以平行之礼相待。
④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A.①③②④ | B.③②④① |
C.①③④② | D.③④①② |
下图是英国侵略香港地区示意图,下列与该地图形成有关的条约是
①《南京条约》 ②《北京条约》 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④《改订条约》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变革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日本史学家稻叶君山指出:“林则徐对于输入鸦片之外人及买卖鸦片之中国人,使陷于穷窘之地。复排击英人国法判决之要求,最后停止英国船舶于广东港外,以不肯署名盖印于证书为口实。其态度如此,战争之来终不能免。”这表明作者( )
A.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批判林则徐 |
B.认为林则徐处理鸦片问题的方式有误 |
C.准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真实的起因 |
D.没有看到战争爆发前中英双方的矛盾 |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 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
B. |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
C. | 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
D. | 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