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吴晓波在《跌荡100年》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
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A.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
B.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C.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它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想要强调的是

A.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B.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 热情
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D.学生应该用理性 务实的方式救国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1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应该是(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维新思想初见端倪
C.传统文化备受冲击 D.军阀割据战火连年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说明()

A.救亡图存乃是时代的主流
B.运动爆发有广泛群众基础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0年1 1月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宣言中提出:“将生产工具——机器、工厂、土地、交通机关等——收归社会公有,社会共用。……要按照共产主义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社会”此宣言

A.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革命之路
B.奠定了中共“一大”党纲的基础
C.为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奠定基础
D.明确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来源:2016届河南百校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A卷)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
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
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

A.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
B.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对象;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的纲领;国民党将帝国主义写进新三民主义。”材料说明

A.近代中国各革命阶级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B.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不断完善的
C.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开端 D.近代中国革命中的民族主义具有继承性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务请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材料所指事件的影响是( )

A.引领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C.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D.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有效路径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自然包括、甚至可以说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先行的转变,即通常所谓“启蒙”,在种种启蒙的观念转变中,最重要的当属‘国家’观念的转变。”中国真正使国家观念变化开始于()

A.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运动 D.辛亥革命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指出:“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促使中国实现“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三罢”斗争出现 D.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追求近代文化的过程中,长期没有找到一个总准则,直到五四时期提出了总准则。”材料中的“总准则”是()

A.师夷长技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 D.科学民主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6年11月,国民党在广东举行中央政治会议,正式决定把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到武汉;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武汉正式办公。上述史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
C.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D.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联合国的成立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