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陈独秀指出:“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瞿秋白在同年提出:中国的民族运动“得最宜于组织最易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要“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而行民族革命。”陈、瞿两人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民族资产阶级是否具有双重性 |
B.是否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
C.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先后问题 |
D.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问题 |
20世纪初,中国一些学者引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如1919年《浪潮》月刊刊登了“家族制度与孝道公式计算一图”,作者套用数学公式来探讨传统伦理道德问题,其意图是( )
A.用科学来启迪民智 |
B.提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
C.普及科学知识 |
D.强调道德与家族制度的重要性 |
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经历了( )。
A.22年 | B.30年 | C.79年 | D.109年 |
1923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合作,对中共的反对意见未予理睬;孙中山则拒绝“联合”而认同“党内合作”,最终中共遵照组织原则,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这突出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A.中共领导层的软弱妥协 | B.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 |
C.孙中山的革命性丧失 | D.国民党对中共的合并 |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符合材料中两种“爱国主义”定义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 B.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
C.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 |
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五四运动时期 | D.国民革命时期 |
1920年8月上海总商会进行了会董换届改选,正副会长易人,原有的33名会董中改选者达31人,新当选的会董中有1/4的人还不到40岁。这表明
A.上海总商会积极响应学生运动 |
B.北洋军阀进行反革命的反攻倒算 |
C.总商会内部保守势力仍居主导地位 |
D.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生态 |
中共三大上,陈独秀和马林认为:全体共产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凡是国民革命的工作,都应参加国民党组织进行革命,即所谓“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民革命的力量。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接受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 | B.能够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 |
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D.高估了无产阶级力量 |
九十多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愤慨地说道:“偌大一省权利见夺于他国,这就是我们加入协约国参战的报酬吗?”他如此愤慨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 |
B.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开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C.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 |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 |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材料中所言“制度……过渡”在近代中国应始于( )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 | B.无产阶级革命 | C.民族革命 | D.国民革命 |
毛泽东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的先后顺序是( )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④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A.③②①④ | B.③④②① | C.②③④ | D.③②④① |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历史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