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材料一 在1955年以前,由于核武器技术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加上当时裂变材料生产能力有限,美国的核武器数量增长比较缓慢,数量较少,品种也仅限于核航弹和战术核武器。与美国一样,这一时期,苏联的基本目标首先是打破美国对原子弹氢弹的垄断地位,在此基础上开始少量制造和装备核武器,核力量发展属于初创时期。
材料二 经过秘密谈判1963年7月,美、苏、英三国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简称《部分核禁试条约》)。事实上,美苏两国在此前所进行的数百次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技术,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对于两国发展核武器的意义已经不大,而对于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法两国来说,大气核试验则是难以逾越的一个重要技术发展阶段。
——段占元等《美苏核对抗的历史分析与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概括1955年前美苏核对抗的特点,分析当时制约核对抗的因素有哪些?(10分)
(2)谈谈你对美苏签署《部分核禁试条约》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截至1989年,共有61人被边防哨兵枪杀。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万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989年9月11日:成千上万的东德人借道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再次向西德逃亡,史称“公民大逃亡”。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角度简要分析柏林墙建立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
(2)你如何评价“柏林墙倒塌”的历史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越南战争历时12年,参战美军人数最多时达50多万,花费1650亿美元,是美国二战
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侵略战争。
1968年,反战示威游行遍及美国各地。1969年1月,在尼克松就任总统时,华盛顿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尼克松是亿万富翁的工具”等标语牌走上街头,举行大示威,吓得尼克松只好躲在防弹的“玻璃罩”里发表“就职演说”。
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目的。
⑵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国内及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

1.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

"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3分)

3.

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它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材料三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四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的三幅图片再现了两极格局下的某些具体场景。根据图片简述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的主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
(5)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全球,它显露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统治似乎并没有削弱。英国、法国和其他帝国仍然统治着与1914年以前一样多的海外殖民地。实际上,它们的领地甚至更大,因为它们这时控制了以前曾在素丹统治下的中东领土。因此欧洲的全球霸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比大战前更完整。不过,在表面之下,形势却完全不同。实际上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消弱……。1914年前欧洲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这些投资每年产生大量的利润。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大战对海外殖民地产生了影响。……革命思想因与战争行为有关的宣传而在殖民地得到传播,“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经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印记。
——摘自斯塔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2    1947年~1949年,艾德礼政府批准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和锡兰(斯里兰卡)自治就是移交政权的关键时刻。这就明确说明了英国在财政上、军事上不稳定,总之是缺乏武力维护远处领土的决心。……殖民地的瓦解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最迅速。……英国与美国的关系在许多方面好坏参半,但比以前大大突出。自1949年起美国与英国在战略上、地域政治上、北大西洋组织上已连成一体。英国人自豪地认为这是说英语的人民建立平等“特别”关系。不过,实际上很明显,这一关系使英国人渗入拼命保持虚幻的独立姿态的挣扎之中。
——摘自K·摩根《牛津英国通史》
回答:
根据材料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战结束以来,两极格局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试指出每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成因和总体表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右图,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回答:

(1)你认为,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
(2)“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
(3)“药方”的实质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请回答:
(1)“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
(2)为推行尼克松主义,美国采取在哪些措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难得冬天是气候恶劣的季节。从1月倒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水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激扬的火车转眼之间救灾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事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完。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际,就像一具幽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  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注意。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日本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材料二 “1950年7月,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驻进台湾海峡,声称台湾未来的地位须经联合国决定。”
——《战后美国史》
(1)材料一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的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杜鲁门为什么“命令第七舰队驻进台湾海峡”?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来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1)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两大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础有何不同?
(2)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

来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A. "怎么会这样?" B. "糟糕的战争!"
C. 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 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冷战结束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