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安徽卷)
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 其主要原因是
A. | 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
B. | 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
C. | 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
D. | 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 | 人文主义 | B. | 民族主义 | C. | 天赋人权说 | D. | 三权分立学说 |
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A. | "怎么会这样?" | B. | "糟糕的战争!" |
C. | 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 D. | 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 | 互相妥协 | B. | 互相竞争 | C. | 互相合作 | D. | 互相对峙 |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
A. | 《大卫·科波菲尔》 | B. | 《老人与海》 | C. | 《巴黎圣母院》 | D. | 《等待戈多》 |
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 | 顾恺之 | B. | 吴道子 | C. | 张择端 | D. | 郑板桥 |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 |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 |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 | 日心说 | B. | 进化论 |
C. | 量子论 | D. | 相对论 |
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 ③④②① | B. | ②④③① | C. | ④③①② | D. | ①③②④ |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 |
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
2. |
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 |
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
2. |
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
3. |
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