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上述言论充分反映了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 |
B.“二战”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 |
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的对外扩张野心日益膨胀 |
D.美国想按照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
美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
D.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演讲中抛出欧洲复兴计划,还提出欢迎苏联参与该计划,条件是苏联要配套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由此可见该计划的最初目的是
A.扶持西欧恢复经济以对抗苏联 |
B.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 |
C.帮助西欧和苏联恢复战后经济 |
D.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
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北大西洋公约》 | 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C.《华沙条约》 | 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
美国人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约翰·w·梅森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
D.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
1946年初,美国外交官凯南首先提出“遏制政策”,被华盛顿当局积极采纳。“凯南本人……不相信苏联真的在为共产主义‘圣战’卖力”。这反映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
A.对抗共产主义 | B.争夺世界霸权 |
C.实行政治封锁 | D.采用经济制裁 |
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
如果给下边德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疆域图配一个恰当的标题,正确的应该是
A.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 | B.四国分区占领下的德国 |
C.冷战时期的德国 | D.柏林墙推倒后的德国 |
“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以上叙述说明了
A.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B.美国要恢复西欧经济以遏制苏联 |
C.多极化趋势出现 | D.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
20世纪五十年代,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为“半球化”,其原因在于
A.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
B.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对峙 |
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 |
D.恐怖活动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 |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 | 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 B. | 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
C. | 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 D. | 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
A.同盟力量的差距 | B.意识形态的对立 |
C.军事力量的失衡 | D.经济水平的差距 |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 |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
B. |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
C. |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
D. | 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