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冷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冷战”是美苏两极对峙的产物 |
B.北约成立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
C.60年代初“冷战”重心转移到美洲 |
D.“冷战”使世界各国避免了战争的威胁 |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
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
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
值”主要体现在( )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
《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B.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
C.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 | D.欧共体的出现 |
墨西哥小说家富恩特斯说“……如果有什么事在今天世界上正在发展的话,那就是人民决定不再简单接受两种进步发展必由之路的模式——……——而是寻找能将技术力量与他们自身传统的活力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材料中“两种进步发展必由之路的模式”指的是( )
A.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
B.西方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社会主义 |
C.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
D.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进彼退、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A.结束越南战争 | B.第一次柏林危机 |
C.古巴导弹危机 | D.签订《华沙条约》 |
美国驻苏大使乔治·凯南在致辞华盛顿的“八千字电报”中指出:“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它还会通过小亚细亚和埃及传染给非洲,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乔治·凯南的这段言论是
A.阻止希特勒扩张 | B.为“遏制战略”造势 |
C.促成北约的建立 | D.推进马歇尔计划实施 |
面对英美等国的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情况,苏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是
A.扶助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 B.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政治控制 |
C.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 D.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
朝鲜半岛分裂是
A.社会意识形态差别造成的 | B.美苏争霸的结果 |
C.雅尔塔体系造成的 | D.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的结果 |
有人认为“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 |
B.它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C.它起到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的作用 |
D.目的是阻止革命,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
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第三世界”是指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
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
美国总统杜鲁门(1945年)说:“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这说明( )
①美国的世界霸权政策昭然若揭 ②美国要领导西方国家对抗苏联
③美苏同盟关系公开破裂 ④美国要同苏联进行合作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①④ |
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B.“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
C.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
D.美苏两国因惧怕核战争而妥协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