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智林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从1921年开始,新经济政策开始逐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据此回答1—4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的“特殊历史条件”包括
①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②俄国处在帝国主义战争状态
③俄国的相对落后贫困
④巩固苏维埃政权是最重要的任务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④ | D.①②③④ |
之所以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是由于
A.俄国物质文明极端发达 |
B.取消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 |
C.实行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
D.最大限度的集中财力、物力,按需分配 |
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
B.允许资本家兴办中小企业 |
C.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
D.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
有人称新经济政策上“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仅是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③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的、表面的变化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回答5—10题。
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的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一个国家只能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事实最终证明了罗斯福的论断?
A.法国 | B.英国 | C.波兰 | D.西班牙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 B.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 |
C.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
D.德意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
二战期间,各大战场发生转折的先后顺序应为
①苏德战场 ②北非战场 ③太平洋战场 ④中国战场
A.①②③④ | B.④③①② | C.③②①④ | D.③①②④ |
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类似的总战略是
A.美国对德日宣战 |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 |
C.美英愿意帮助苏联 | D.所有反法西斯的国家结成联盟 |
二战期间,美国研制原子弹并用于实战,德国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烧火箭用于空袭英国,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这说明
A.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
B.二战客观上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
C.战争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 |
D.科技新发明都是从研制新式武器开始的 |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相似表现有 ①曾以“中立”地位大发战争财 ②为捞取战利品而决定参战 ③美国参战更加说明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 ④美国参战加速了战争结束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双方力量对比
A.战略优势在美国 | B.苏联的军事实力赶上了美国 |
C.双方力量势均力敌 | D.苏联军事实力大于美国 |
促使美苏对外争霸攻守态势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与中国的关系如何 | B.第三世界的兴起 |
C.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 | D.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
日本投降前夕,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的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国要单独占领日本 |
B.美国企图称霸东亚 |
C.美国反对苏联实行分区占领,以维护日本的领土完整,不像德国那样的分裂 |
D.美苏在处理战后日本问题上产生分歧 |
一战和二战后美国都对欧洲进行了经济援助,其根本目的是
A.帮助欧洲复兴 | B.对欧洲人民的同情 |
C.扶植德国复苏以遏制英法 | D.加强对欧洲的的控制 |
二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 B.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 |
C.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 | D.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新加坡和西亚产油国在经济发展上都
A.面临国土小,人口密度大的问题 |
B.注重吸纳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C.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积累起丰富裕的国家财富 |
D.调整经济结构,参与国际循环 |
南北朝鲜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联合组队参赛,这是
A.以萨马兰奇为首的奥委会努力的结果 |
B.奥林匹克精神感召的结果 |
C.祖国统一是半岛人民的共同心愿 |
D.意识形态淡化的结果 |
对于东欧剧变的过程,下列事件的正确顺序是
①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
②执政党面临经济和政治困难
③执政党不断向反对派妥协退让
④执政党丧失政权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①④ | C.②①③④ | D.①③②④ |
“9·11”恐怖事件后,国际有关专家认为:“美国政府宁愿用100万美元的导弹轰炸不值10美元一顶的帐篷,坚持出兵阿富汗,有其深远的战略目的。”其原因是
①控制中亚、西亚的战略位置和战略资源
②符合北约东扩的需要
③平息美国国内民众的情绪
④美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打击恐怖主义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①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②出现了陶器新品种黑陶和白陶 ③玉器生产的工艺水平高 ④出现养蚕缫丝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
C.发展封建经济 | D.消灭奴隶制残余 |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 B.推行郡县制 | C.攻打匈奴 | D.修筑长城 |
某电视剧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是
①书案上毛笔、纸张
②一叠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墙角有两个实心皮革球。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秦朝时中央下达的官方文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和文字是
A.竹木简或帛、隶书 | B.植物纤维纸、大篆 |
C.絮纸、楷书 | D.竹木简或帛、小篆 |
魏晋诗人左思《咏史》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姿,荫此百余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他揭露的是
A.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 B.中央政权与割据势力的矛盾 |
C.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的矛盾 | D.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 |
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 |
B.墨子主张选举贤能深得士人拥护 |
C.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民拥护 |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
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今新疆地区设置了西汉都护 |
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
C.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 |
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法国。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为了(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统治下割给别国。”
——《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向德国索取的赔款总额,比整个法国的财产还多得多。美国坚决反对这种无限勒索、杀鸡取蛋的做法,主张既要维持德国经济于一定水平之上,又要索取适量的赔款。
——《历史教学》
材料三 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计划带到巴黎兜售时,劳合·乔治讽刺地说:“这位充满理想主义的总统真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教士,他的任务是拯救欧洲困苦的异教徒。”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说起话来像个基督耶酥,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的要求表示反对的实质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2)结合材料分析美国反对法国的赔款要求的原因有哪些?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克里孟梭的话?结合材料一、二加以说明。
(4)结合上述材料一、二、三,分析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三国矛盾斗争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材料二 有一幅漫画,图中的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在起劲地扳手腕,他们的另一只手分别摁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赫鲁晓夫满头大汗……
材料三 尼克松说:“……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盟国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在涉及其他方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他还说:“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请回答:
(1)杜鲁门说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尼克松所说的“巨大变化”又指什么?
(2)材料2中,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起劲地扳手腕,说明了什么?他们的另一只手分别摁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反映了什么?赫鲁晓夫头上的汗滴又说明了什么?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不同点和本质上的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