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一”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A.英法美 | B.英美苏 |
C.中苏美 | D.美中苏 |
1945年8月,出兵东北的苏联红军要求中共军队迅速进入并控制东北,并提供大量武器装备;同时,美军在中国华北沿海港口大举登陆,协助国民党军进入东北。国共两党在东北展开竞争的国际背景是
A.国共重庆谈判破裂 | B.美苏冷战序幕拉开 |
C.美苏战时同盟完全破裂 | D.美苏战后合作开始 |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曾经说,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中美双方都是有利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往。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经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个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根据网站资料整理
材料二 列强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如以1913年的指数为100’1918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为85.5’法国为29.6’,德国货物几乎完全停止进口。
材料三 1912年,日本输华物质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海关银,而到了1919年,输华物质总额猛增到24000多万两海关银,美国也从1913年 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000多万两
(1)根据材料一,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最初来到中国时,中国政府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源何在?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一战期间,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对华采取的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及其影响?
(3)二战期间,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但抗战胜利后,美国采取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结合相关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前景的认识。
1963年11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说:“如果赤色中国人表示希望同美国,同它周围的国家和平共处,那么很明显,美国会重新估计它的政策。我们并没有和一项敌视中国的政策结下不解之缘。”肯尼迪的讲话说明
A.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 |
B.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只是临时性的 |
C.古巴导弹事件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
D.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主要是由总统决定的 |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
B.苏联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
C.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
D.对抗北约,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
二战结束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
A.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 |
B.美苏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
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
下图是反映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两人各坐在一枚导弹上,两人左手指尖均对准了引爆装置。这张漫画所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约组织建立 | B.朝鲜战争 |
C.柏林墙修筑 | D.古巴导弹危机 |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昔日盟友反目成仇,形成了各自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局面。这两个为首的国家指的是( )。
A.英国和法国 | B.英国和美国 |
C.美国和苏联 | D.苏联和中国 |
“欧洲各国辛辛苦苦赚回美元和英镑,然后又毫无代价地拱手返回给发行这些货币的国家,就好像小孩子们玩游戏一样,赢家同意将赚回的筹码奉还给输家,游戏却继续进行。”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C.关贸总协定的确立 | D.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
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 B.美苏推行霸权主义 |
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 D.战时同盟关系结束 |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这反映出在“冷战”时期
A.美苏的插手是地区冲突的根源 |
B.和平的力量时常占居着上风 |
C.军备竞赛造成各国财政的困难 |
D.军事的较量威胁到世界和平 |
下图是20世纪大国关系图。图中“ ”表示合作关系,“
”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苏联,下图所反映的大国关系所处的年代是
A.50年代 | B.60年代 |
C.70年代 | D.90年代 |
“在20世纪中期那段岁月,我们发现世界正处于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与世界自从15和16世纪中古世界崩溃衰亡而近代世界奠定基础以来所经历的任何变化相比,也许都更加深刻,更加广泛。”下列不符合“更加深刻、更加广泛”表现的是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C.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 | D.世界经济全球化畅通无阻 |
据某史学著作:“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文中的“事件”是
A.华约组织建立 | B.朝鲜战争 |
C.柏林墙修筑 | D.古巴导弹危机 |